頸肩問題久調不斷根,是這里的寒氣沒有化解!3步緩解肩頸痛
2022-11-02 來自: 艾仲醫 瀏覽次數:43
現如今,頸肩問題是多數人的“標配”,一旦患上,輕則頸椎肩周部位酸、痛、脹,重則手麻、頭暈、頭昏,甚至還會心悸、心慌。
頸肩問題比較頑固,很難斷根。若是調理不好,經常反復的話,可以多找找小腸的問題。在中醫眼里,小腸與心互為表里,氣血相通,其性屬火、屬陽。
小腸與頸肩的關系
不過很多人覺得:小腸是消化器官,與頸肩有什么關系呢?下面就和大家分 享一下其中的緣由。
關于頸肩問題,西醫和中醫在認知上存在很大的不同——西醫認為,頸肩問題是骨頭問題;中醫認為,頸肩問題是經絡問題。認知不同,則調理方法不同。
所以,西醫重在矯正骨頭,常導致越調越麻煩;而中醫重在疏通經絡,經絡得通,氣血得暢,則疼痛、麻木,甚至眩暈、眼花、胸悶等癥狀都會慢慢消退。
不過需要注意的是,頸肩有問題,不能僅僅疏通頸肩部位的經絡,因為主管頸肩的經絡并不在頸肩,而在兩條胳膊的外側,它就是小腸經!
寒主收引、凝滯,當陰寒之邪入侵小腸經,經絡就會不通,氣血就會受阻,肩胛到頸側的這一段自然就會因為氣血不足,導致肌肉僵硬、板結,就像得不到陽光照耀的凍土一樣。
升陽,頸肩問題的調理之法
上文說了,小腸屬火、屬陽。小腸經是陽氣旺盛之處,故而要調理頸肩問題,就要改善小腸受寒和小腸經不通的情況——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升陽。大家都知道,艾灸是補陽的一大好手,所以我們可以用艾灸來調理。
第1步、溫補脾腎之陽
小腸屬于中焦,與脾胃密切關聯。當小腸受寒、陽氣虧虛時,脾胃乃至腎的陽氣也會受到牽連。所以,為小腸驅寒的思路,其根本在于溫補脾腎之陽。
此時可以艾灸神闕穴和關元穴,如果擔心上火,在灸完這兩個穴位后,建議多灸腿部穴位以引火下行,比如足三里穴、三陰交穴、涌泉穴等。
第2步、疏通頸肩部位
疏通頸肩可以主要灸透大椎穴、肩井穴和夾脊穴這3個穴位。
大椎穴為“三陽”“督脈”之會,全身陽氣都在這里交會,灸透大椎就相當于打開了全身陽氣的總開關。
肩井穴是膽經的穴位,艾灸肩井,可以讓膽經的清陽之氣如泉水一般涌出來,然后將郁滯的氣血蕩漾開來,令全身的疏泄順暢平緩。
夾脊穴是經外奇穴,可調節督脈和足太陽經的經氣,緩解局部疼痛。
第3步、疏通小腸經
要想有效疏通小腸經,關鍵在于疏通易瘀堵的穴位,主要是下面3個:
1、天宗穴
《針灸甲乙經》中說“肩重,肘臂痛不可舉,天宗主之”,有頸肩疾患的人,按壓天宗穴會有強烈的痛感,并向四周擴散。天宗穴的主要作用就是生 發陽氣,可有效調理肩頸問題。
2、肩貞穴
這是小腸經的常見堵塞點,此處持續不通,會影響局部的氣血布散,久而久之則引發頸肩疼痛,故而肩貞穴是調理肩部疼痛的重要穴位。肩貞穴主要調理肩胛疼痛、手臂不舉、上肢麻木及各種肩部不適。
3、后溪穴
后溪穴為小腸經的腧穴,為八脈交會之一,通于督脈,主調頭項強痛、腰背痛、手指及肘臂攣痛等痛證。每天下午1-3點是小腸經當令,建議在這個時間段艾灸效果更好。
1、醫院中醫康復科主管、養生館店長各2名:從事中醫康復或養生相關行業5年以上,會技術、有較強管理能力。